海棠小屋 - 历史小说 - 扬明在线阅读 - 第1191章 谁著史(上)

第1191章 谁著史(上)

    七月二十,紫禁城。

    在外奔波了将近一月的大明天子朱由校终于在昨日晌午时分领兵回到了紫禁城。

    时隔数年,大明天子再度御驾亲征,并且在大同城外重创了由蒙古大汗林丹巴图尔亲自率领的察哈尔部。

    如此振奋人心的消息,自是令得举国欢腾,无数百姓拥堵在永定门外,欢迎着凯旋归来的天子及京营士卒。

    因为日夜兼程多日,浑身疲惫的朱由校回到乾清宫之后,仅是草草的与自己的中宫皇后张焉见了一面之后,便是早早的安歇。

    今日一直睡到日上三竿,浑身疲软的大明天子方才于睡梦中醒来。

    ...

    ...

    "爷,几位大人还要一会才能到,您慢点吃,不着急。"

    位于乾清门西侧的南书房中,司礼监秉笔太监王安望着眼前正在狼吞虎咽的大明天子,一脸心疼的说道。

    相比较一月之前,面前的天子明显的消瘦了不少,本是白皙的皮肤也黝黑了不少,想来是这一路风餐露宿,受了不少罪。

    闻听到身旁熟悉的声音,朱由校手上的动作微微一滞,随后便是无可奈何的摇了摇头。

    难怪这王安随他到了南书房之后,便消失不见,现在看来十有八九是去"拦人"了。

    果不其然,直到朱由校用膳完毕,随侍在侧的小太监们收拾利落之后,司礼监秉笔太监方才轻轻点了点头。

    不多时,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在南书房外响起,令得正在闭目养神的朱由校缓缓睁开了双眼,注视着来人。

    "臣等,见过陛下。"

    "陛下,圣躬金安。"

    不过是几个呼吸的功夫,紫檀色的房门便被缓缓推开,十数名身着各色官袍的文官武将携手而至,冲着案牍之后的朱由校躬身行礼。

    整齐划一的声音响彻在颇为空旷的南书房中,为这间少有人踏足的偏殿注入了些许"生气"。

    "安。"

    "诸位卿家免礼。"

    望着面前这一张张或熟悉或陌生的面孔,案牍之后的朱由校微微一笑,随手在空中做了一个虚扶的手势。

    早有准备的司礼监秉笔太监见状忙是朝着殿中两侧的小太监们使了个眼神,十余把椅子顷刻间便被放置在书房中央。请下载小说app爱读app阅读最新内容

    还有数人则是知趣的站在原地不动,显然知晓以他们的身份能够出现在南书房中旁听已是天子开恩,岂敢奢望拥有此等殊荣。

    "谢陛下。"

    又是冲着上首那道有些消瘦的身影拱手谢恩之后,南书房中的重臣方才按照官阶次序依次落座。

    "诸卿应该都知晓三边总督发来的奏本了罢。"

    沉默少许,大明天子清冷的声音在南书房中悠悠响起,开启了时隔一月之久的"君前奏对"。

    因为昨日凯旋的时候,朝中臣子以及在京的宗室藩王已是在永定门外迎接,一些无谓的吹捧和仪式已是完成,朱由校便直接点出了今日的主题。

    "陛下,恭顺侯吴汝胤整顿边镇不利,险些闹出兵变,臣请陛下降职,召恭顺侯回京。"

    话音刚落,便见得一名身穿青色官袍的官员跪倒在地上,铿将有力的声音响彻在众人耳畔,令得南书房中的不少臣工下意识的点了点头。

    瞧这人所身穿的青色官袍以及所站的位置,即便不是风闻奏事的御史,便是六道言官。

    依着三边总督孙传庭及延绥巡抚陈奇喻所奏,恭顺侯吴汝胤在延绥镇手段颇为激烈,强行追缴卫所历年所拖欠的钱粮,继而导致军队哗变,令得士卒负气出走。

    虽然没有酿成"兵变",但也办事不利,绝不可令其依旧待在延绥镇。

    "准了。"

    "召恭顺侯回京。"

    闻听此话,案牍之后的大明天子朱由校稍作思考之后便是点头同意。

    虽然延绥巡抚陈奇喻在呈递上来的折子上主动请罪,言说这"清屯充饷"乃是二人共同所为,并非恭顺侯吴汝胤"独断专行",但事已至此,多说亦是无益。

    更何况,以现如今陕北的情况来看,短时间内怕是不宜开展"清屯充饷",免得令得本就复杂的局势更加雪上加霜。

    "吾皇圣明。"

    听闻朱由校允准了自己的建议,那名身穿青色官袍的中年人脸色便是一喜,下意识的便打算"乘胜追击",不料却被身旁的袍泽轻轻的拉了拉衣袖,微不可查的摇了摇头。

    那恭顺侯吴汝胤的祖上可是蒙古人把都帖木儿,于永乐年间主动投诚大明,被成祖朱棣赐名,封为恭顺伯,后晋封为恭顺侯,世袭罔替。

    虽然吴汝胤此次"办事不利",闹出了些许风波,但终究还算"有惊无险",如此小插曲可奈何不了这等与国同休的勋贵。

    更别提恭顺侯吴汝胤乃是天子钦点的勋贵,所谓的"改屯充饷"也一定得到了天子的授意。

    难不成,还要让天子下"罪己诏"不成?

    那名青袍官员见得身旁袍泽如此行径先是一愣,随后便是面露恍然之色,心头升起一股后怕,悻悻的收回了已然迈出的左脚,回到了原来的位置上。

    "陛下,眼下内阁空虚,恳请陛下增补阁臣。"

    沉默了少许,昨日随同朱由校一并归京的兵部尚书孙承宗自座位上起身,但其说出来的话语却是令得南书房中所有人心弦一紧,就连上首的大明天子也是面露诧异之色,许是没有料到自己的"老师"竟会有如此之语。

    感受到南书房中众人的视线放在自己的身上,"帝师"孙承宗胸口也是微微起伏,心头澎湃。

    眼下内阁空虚,自己身为兵部尚书,又与天子享有"师生情谊",若是增添阁臣,十有八九自己会榜上有名。

    只怕自己从此便背上一个"贪图名利"的骂名,堂堂大明帝师,却是亲口索要"阁臣"。

    但自己却是有口难言,直到前任首辅周嘉谟去职的时候,身上还兼着吏部尚书的官职,次辅朱国桢身上也兼着礼部尚书的官职。

    这两位去职之后,身为兵部尚书的自己便成为了"众臣之首",只能由自己劝谏天子,增添阁臣。柯久的扬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