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小屋 - 历史小说 - 朱元璋与我聊明史在线阅读 - 第424章 以工代赈

第424章 以工代赈

    “狗日的,他早就知道这些,还和咱藏着掖着。”朱元璋骂了一句。

    这几天,百姓囤积粮食的问题,让他有些头痛。他也想过解决方法,甚至和陈则武想的差不多。但是,还是有所顾忌。

    “你俩怎么看。”朱元璋又问两个孙子。

    朱允熥没有说话,朱高炽也是等了一会,确定朱允熥不说话,他才开口。

    “孙儿觉得,这法子可行。如今,父王和永昌侯他们,分别在辽东和漠北,打下了一大片的土地。陈则武说了,辽东那一大片地方,土地肥沃,十分适合庄稼的生长。”

    “而漠北,可种地豆。地豆耐旱量大,可以很好的解决灾情。”

    朱元璋连连点头,连忙在御案上翻找起来,“快,把陈则武那个折子,给咱看看。”

    朱允熥找出折子,递给朱元璋。

    “臣太子少师、户部侍郎陈则武敬告吾皇,四省大旱,黄河不宁,天下粮仓皆尽空涸。臣身在漠北,心系万民。朝廷迁都在即,北平苦寒,恐百姓不愿往。”

    “朝廷可鼓励百姓开垦荒地,前往北平、兰州。可着户部,遣送百姓,给予安家费用。以此,可充实两疆民数。运河之便,必要上心。可设立漕运衙门,主管运河水运。”

    “不可如前朝之像,当给予重权。迁徙百姓,开凿运河,杭州至通州段。对于徭役百姓,朝廷当给予钱粮。贪污者,诛九族。此乃以工代赈,着天下之便。”

    朱元璋看完了,他的大手,死死的握着椅子把手。

    先前,陈则武说过这样的做法,可是一直没有细则。现在,细则出来了。

    而这样的做法,就是让朝廷放低姿态。在朱元璋原本的想法里,对于运河的开凿和北平城建。可以让犯人去做,只不过,这样一来的话,百姓的迁徙就是问题了。

    没有人愿意离开自己的家乡,可是如果自己的家乡一直处于灾害。朝廷再给予足够的补助,让灾民们离开家乡,去开凿运河,疏通河道。再建设北平城防,宫殿。

    对于朝廷来说,一举两得。即可以缓解灾情,减轻朝廷的负担。又可以加速迁都的进程。

    想到这儿,朱元璋猛的从椅子上站起来,冲外面叫一声,“让工部、户部、兵部的人,过来见咱。”

    晚上,得到召见。一般来说,就是有大事发生。

    户部尚书刘基,兵部尚书铁铉,工部侍郎何青快步的走在宫砖上。他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但不是北方战事就是赈灾的事情。

    三个人站在朱元璋的面前,朱元璋则是又看了一眼陈则武的折子。而后递给这三个人,“都看看吧。”

    三个人借着微弱的烛光,三颗脑袋凑在一起。

    “太上皇,不可。灾民凋敝,处处和朝廷对抗。若是朝廷还要养着他们,成何体统。”何青第一个反对。

    “你俩呢。”朱元璋又问刘基和铁铉两个人。

    铁铉上前一步,“太上皇,臣不懂户部之事。但臣是河南人,家乡受灾,臣心中不忍。可,朝廷若是以此小利,让百姓离开家乡,恐会生乱啊。”

    何青是大明朝开国的第一批进士,他费劲考上进士,绝不是为了让那些百姓活过的比他好的。

    再说了,他是工部的侍郎,又不是户部。这件事,怎么也与他无关。

    而铁铉说的是他的心里话,百姓迁徙第一个带来的问题就是迁徙民和原住民之间的冲突。

    刘基沉吟片刻,看向朱元璋,“皇爷,依臣看,可行。”

    朱元璋点点头,站起来,“这事儿,就由你户部负责了。从今天起,只要关于赈灾,迁徙的,兵部、工部受制于户部。别和咱说那么多大道理,咱只要事给办成。”

    “太上皇,不可啊。河南、山西两省,素来民风彪悍,若是如他们愿,天下大乱啊。”何青又说了一句。

    “放你娘的屁!老百姓连饭都吃不上了,而你呢。昨晚还要吃乳鸽,酱鸭,你吃的比咱还好。还有心思,去逛窑子。咱没治你的罪呢,你倒和咱叨叨起来。”朱元璋大怒,指着何青破口大骂。

    “工部若是有丝毫的懈怠,咱第一个砍了你的脑袋。”寡欢太叔的朱元璋与我聊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