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小屋 - 历史小说 - 穿成科举文里的嫡长孙在线阅读 - 穿成科举文里的嫡长孙 第169节

穿成科举文里的嫡长孙 第169节

    偏把沙石唤作“杂碎”。

    谢知府脸色铁青,他没想到裴少淮骂得这么直白,言道:“裴知州打得一手好比方。”

    “过誉了,跟大人学的。”

    江面上还在继续,谢知府却不能再这样“打哑谜”了,他端端坐下,开门见山说道:“裴大人何必与我在此揣着明白装糊涂呢?你我皆明白,此树根非彼树根,拔得了江中树根,拔得去闽地的错综复杂吗?裴大人的船真的够大了吗?”

    “裴某生性自负,觉得可以试试。”

    “裴知州勋贵之后、少年状元、天子亲信、阁老门生,全朝恭送南下开海,何等风光,自然有资格说这样的话。于裴大人而言,此遭南下,成了是一番功绩,不成也有说辞,亦是一番功绩,成与不成都能风光回京,受天子奖赏。裴大人是风光了,是过瘾了,可搅得此地一潭浑水,又该由谁来收拾?到头来受苦的不还是当地百姓吗?”谢知府声声质问道。

    泉州府倒是把裴少淮的身份打听得清清楚楚了。

    是以,谢嘉才会采取步步试探之态。这根老油条很善于先入为主,一番话先将自己立于高位,还颇有些爱民如子父母官的姿态。

    面对谢嘉先入为主的指责,裴少淮不为所动,反过来质问他:“谢知府身为大庆之臣,在此地扮的什么戏角、唱的什么戏,竟能如此武断,岂知本官搅的是一潭浑水,而非留下一汪清水呢?”

    又质问:“谢知府担忧百姓将来受苦受难,岂不知百姓现下正在受苦受难?”

    “我还会害此地百姓不成!”谢知府狠狠一甩衣袖,愤慨言道。

    一双浊目望着裴少淮,开始言说往事,短短一番话就是几十年,道:“本官虽非闽人,可为官几十载,一直辗转于福建布政司各地,从小小同知、知县,三年复五载,等着缺额,一步步做到今天的位置,娶妻于此,生子于此,怎么也算得上半个本地人了……裴大人回京后不妨翻翻谢某的履历,何曾有过考满不佳,又何曾有过尸位素餐?”

    “裴大人看看外头。”谢知府指了指高阁窗外,放眼望去,鳞次栉比,红砖绿瓦,依稀可以看出整个泉州郡城的繁华,说道,“百姓何曾在受苦受难?这是对本官的侮辱和诋毁。”

    又道:“不是谢某不自谦,裴大人出去打听打听,这满城老百姓,谁不道一句知府大人好。”

    裴少淮岂会被这“一叶障目”的话术忽悠。

    谢嘉这一番自我感怀的话,非但没让裴少淮感动半分,反之心生鄙夷。

    有时候,回回考满皆佳,更显其假。

    “孩提启蒙诗尚且道‘一支独秀不是春’,谢知府却想独用这郡城繁华掩饰百姓苦楚?”裴少淮撕破谢嘉的伪装,问道,“泉州七县,从西到东数百里,万户人家,独郡城百姓是谢知府的百姓,谢知府只当郡城的父母官?”

    守着何等繁华的泉州港,只养富了一个郡城,竟还敢往自己脸上贴金。

    大姓氏住在这郡城里,便松松手指缝,养着郡城的体面罢了。

    裴少淮又问:“谢知府说自己算半个闽人……且不论整个大庆,闵地其他府城州县的百姓就不是百姓?”

    这开海的港湾不是哪个郡城的,更不是专属于谁的。

    “武夷的茶坊,德化的瓷窑,闽北的西乡纸……恁多的作坊匠农,哪一处不是靠泉州港养活着?”谢嘉继续辩着,他道,“如今是裴大人要打破此地的平衡,摔了他们的饭碗,叫他们吃不上饭,裴大人究竟知不知道多少人吃着市舶司的这碗饭?摔人饭碗的事还是不做为好。”

    “笑话,天大的笑话。”裴少淮嗤笑道,“明明该得十斗米,只拿了一斗米,却还要对你们感恩戴德,被你们当作功绩……这不是做生意,这是掠夺这是施舍。”

    闵地田亩少,许多百姓只能靠手艺吃饭。

    海外卖出几十上百两的精美瓷器,辗转运到泉州府,卖给官商,却是几文钱一盏。

    垄断使得市舶司官商两头通吃。

    巨大的利益面前,又使官商、大家族、海贼联手,形成一体,渐渐成了沉疴旧病,非烈性药不能治。

    见忽悠不了,谢嘉改变了策略,开始来“软的”。

    他装出一副苦口婆心的模样,劝裴少淮道:“裴大人还年轻,不妨想想南下赴任是为了什么?思来想去,不外乎是三样,为民谋利,为己谋功,或是为国谋长久……不管是哪一个,我等都能帮到裴大人,裴大人不妨考虑一下。”

    谢嘉顿了顿,又道:“前布政使自缢已近三年,朝廷新派布政使已两年有余,可这闵地的规矩该是如何还是如何,堂堂二品布政使都徐徐图之,裴大人又何须为难自己。”

    意思是,朝廷精挑细选的二品官员,都改不了局面,何况裴少淮一介年轻人。

    足以见得其中的难。

    这世上不止裴少淮一个聪明人而已。

    谢知府见裴少淮不吱声,便摆出条件来,试图拉裴少淮加入这张巨大的“暗网”,他说道:“裴大人若是为了民,我等一起在双安州开海,在同安城里再现小扬州,三年五载后百姓势必对裴大人感恩戴德,刻碑铭记。裴大人若是为了功绩,要的是抗倭、灭贼,还是收服外夷藩国,大可以痛快说出来,咱们有商有量地办。裴大人若是为了天子,为了大庆,则在双安州再设市舶司,北泉州南双安,每年上缴船税百余万两,敬君主丰国库,何乐而不为?”

    末了,又补了一句:“抓住可以够到的,才能慢慢做大。”而不是一开始就天方夜谭。

    谢嘉在装,裴少淮也跟着装,他佯装问道:“如此好处,裴某当做些什么?”似乎有意联手。

    “开海是一道新策,如何去开,终究成事在人。”谢知府说道,“裴大人无需做什么,也无需改变自己秉性,只消把困难如实报给朝廷即是。”

    换言之,不作为。

    任由泉州市舶司继续蚕食海商之利。

    裴少淮难以伪装下去,他冷笑道:“这便是谢知府所说的,从未尸位素餐?”

    又道:“本官有天子所赐尚方剑,砍贪臣,杀奸佞,谢知府就无所惧?”

    谢嘉被摆了一道,脸上再无伪装,神色冷冷。

    他道:“试问,抗倭、利民、丰国库,本官那句话说错了?对策有错,忠心不假,裴大人手执尚方剑,却也不能冤枉人。”

    谢嘉往前几步,凑到裴少淮耳畔说道:“这天下终究是燕姓的,一朝君主一朝臣,裴大人的忠心,值钱不了太久。”

    若说前面是虚与委蛇,眼下这句话是十足的狂妄,想来是天高皇帝远太久,已经忘了君威。

    亦或是,这话虽出自谢嘉之口,却不是谢嘉所言。

    “裴大人若想试一试,尽可自便。”

    正当此时,望江楼外水声哗哗,铁索撞击,船上沙石抛尽之后,一株根节盘绕的大树根被拔起来,架于两船之间、铁索之上。

    围观百姓欢呼声一片。

    裴少淮道:“一城之功与一己之欲有何异,一朝之时足以成万家之功,立万世之名。”

    第180章

    本是真小人,偏做伪君子,裴少淮自知,与谢嘉之间已无再聊下去的必要。

    转身欲走。

    “若是能够,谁不愿意为民请命当圣人,谁不愿意看到天下皆富足?只是这个世道里,不是谁都能如裴大人一般,驾着大船乘风而来。”谢嘉仍在尝试着。

    说服裴少淮似乎是他的一个任务。

    裴少淮停住脚步,未回过头,再次表明心迹,应道:“岂不知,有人身居茅屋之中亦求广厦万间避寒士,有人羸卧病榻之上亦求众生皆得饱,又岂不知‘身既死兮神以灵’、‘位卑未敢忘忧国’……有心为民,何须大船?”背影身正如青松。

    这片土地上,就从未短过爱国爱民之大义,周而复始的农耕虽迟缓了一些,可正是田亩才能孕育出了天下大同。

    “裴大人今日迈出望江楼,可知意味着什么?”

    “是敌非友。”

    言罢,裴少淮径直离去,未再理会。

    身后的雅房里,瓷片飞溅,茶水洒地,实在不雅。

    ……

    大船从泉州港返航双安州时,行至半途,夜色已降。

    弦月如钩,星辰落海,今夜双安湾风平浪静,若非大船推澜而去,只怕夜里分不清,是星辰映入海,还是船从天际过。

    谢嘉的话,裴少淮并非全无感觉,他穿行在这海上夜色中,心间满是那句“裴大人的船真的够大了吗”。

    靠着帝王的大船去推翻帝王之治,这本就是悖论。

    一代明君是天下之幸,已是难得,岂敢奢求代代出明君?哪怕是明君贤臣治国,也总有无可奈何、无能为力的时候。

    不能奢求,便只能选择。

    闽地的这般状况,当今皇帝会不知道吗?不会。皇帝让裴少淮南下开海,也大有“让年轻的伯渊去试一试”、“历练历练”的意思,关怀备至,成也是功,败也是功。

    精挑细选新上任那位布政使,是苟且之徒、无能之辈吗?未必。皇帝肯派他接手福建布政司,自有几分信任在的。新官上任,他的任务不是破开局面,而是保持局面不生乱。

    一人之力太过微弱,裴少淮似是在一夹缝中艰难穿行,他只能寄希望于那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想要把未竟的事业做下去,裴少淮到了做抉择的时候,他不知道下一位明君会是谁,但他知道绝不是谢知府背后那位。

    ……

    回到府上已是深夜,还没入府,昏黑朦胧中,裴少淮注意到隔壁墙上立着一道矫健的身影。

    敢在此地如此嚣张的,除了咱们的燕指挥还能是谁。

    裴少淮望高抬了抬灯笼,朝黑影说道:“燕少侠,要不咱们先从墙上下来,再细说?”他皱皱眉头为难道,“毕竟裴某也没这爬墙的本事。”他上不去,只能是委屈燕指挥下来了。

    燕承诏一迈而下,衣袍生了些风息,平稳站在裴少淮面前。

    “和燕指挥当邻居,这条街上,连夜猫都少了。”

    裴少淮曾听燕承诏说,他年少时,夜里睡不着,为了练飞檐走壁的功夫,常常穿街走巷“抓拿”夜猫。后来,京城一带的猫,稍稍闻见燕承诏气息撒腿就跑。

    “赶走而已,她们娘俩睡得浅。”燕指挥应道,转入正题问,“今日去见谢嘉,可聊出些什么来?”

    裴少淮神色不变,心中暗想,果然,燕承诏随行南下,是“任务繁重”的。他毕竟出身南镇抚司,是少有的、深得皇帝信任的燕姓子弟。

    裴少淮归来途中已经做出了选择,自然也想好了一番话术,遂原原本本复述了今日的对话,又将自己的猜测说了出来,道:“闽地货物全由泉州市舶司而出,一个布政使吃不下这份银两。”背后的背后,还有人在操纵。

    “我省得了。”燕承诏会细查的。

    事关重大,两人皆未多言,以免有失,又都心知肚明。

    夜里春风寒,灯笼里烛火摇曳,暗了些许,裴少淮说道:“开了春便是第二年了,该来的都会一起来,燕指挥准备好了吗?”

    官、寇、贼、绅,会一齐施展“神通”,少不了三头六臂去抵挡。

    “嘉禾卫已经准备好了。”

    “那便好。”

    两人略作揖,转身各回了府邸,一个走门,一个走墙。

    ……

    偏房里的灯还亮着,裴少淮刚换下外衫,杨时月便端着一盏姜汤进来了。

    “夜里海上湿气重,官人喝盏姜汤去去寒。”

    姜汤爽辣,裴少淮身子顿时暖和了不少。

    裴少淮放下碗盏时,看到桌上仍摆着几本孩提启蒙书,想来是小南小风白日里学认字,入夜时忘了收起来。

    最上头是一本宋时《三字经》,翻开的那页写着“尔小生,宜立志”,孩童认字所用,字写得格外大一些。

    杨时月见丈夫看得出神、有些怔怔,解释道:“今日正观问什么是‘志’,妾身便没将这一页合上,想着待官人得空时跟他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