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小屋 - 历史小说 - 周易哲学解读在线阅读 - 《周易》诗性智慧解读(十五)

《周易》诗性智慧解读(十五)

    第二章:《周易》思维方式的诗性特征——比喻说理

    第十四节:《周易》一书《姤》至《困》文里的比喻说理内容

    四十四、《周易》第四十四篇《姤》文,是为君子讲述婚姤子嗣,善莫大焉的道理

    (原文)

    “姤,女壮,勿用取女。

    系于金柅,贞吉。有攸往,见凶,羸豕孚踯躅。包有鱼,无咎,不利宾。臀无肤,其行次且;厉,无大咎。包无鱼,起凶。以杞包瓜,含章,有陨自天。姤其角吝,无咎。”

    (译文)

    “四十四、婚配,过分强势的妇女,不适合娶为妻。

    纺线系于纺车的金锭上,真不错,利于长久的工作。看见了伤怀的事(触景伤情),羸弱的母猪在护爱哺乳它的幼崽时,驻足不动。厨房里有鱼,平平安安,但不是用来招待客人所备的。屁股上没了皮肤,行动就艰难。虽遭磨难,但无大的祸害。厨房里没了鱼,开始起了风波。匏瓜绕着杞树上生长,成熟美丽的花纹彰显在外,瓜熟蒂落。婚配如雄性,虽会出现问题,但没有咎害。”

    (解读)

    《姤》文是论述“婚姻家庭观念”,文中特别是已体现了“无后为大”的传宗接代的观念。

    本篇的题目是“姤,女壮,勿用取女。”“姤”的意思是“相遇”。在本篇里是指“婚遇”、“婚配”。本篇立论是“婚配,妇女强壮,不可取为妻”。这是何逻辑呢?这正是儒者所认为的妇道观念。但这里只是认为“勿用”,即不可以娶,而并没有出现如何的后果。如“咎”,“凶”这些不好的判词。这说明只是自己掌握而已。在《周易》时期,表明对妇女已有了审美与道德观。西周时期对妇女的规范,有了一套妇道的价值观。即设定了礼教规矩。大抵女子“壮”了不合世俗规范。中国的妇德思想,早在西周时期已给妇女戴上各种禁锢的锁链。《周易》内容反映了那个时代男尊女卑的意识观念。

    “系于金柅,贞吉,有攸往,见凶,羸豕孚踯躅。”

    此句是本篇第一自然段的内容,这是通过一家庭妇女的生活,并刻画其内心世界的情感,阐释了儒家“无后为大”的男尊女卑及生育观念。儒家并非孔子创立的,早在《周易》一书,以奠定了儒家思想。本段里的“柅”,即纺线的工具。“金柅”:金属(青铜)制成的锭子,即手工纺花车上的一个纺线积存线的锭子。一定量时,线可以从锭子上卸下来。“系”:挂,悬,栓等意。本段是描写一位纺线妇女,见景伤怀之事。纺线女看到了什么呢?她看到了羸弱的母猪在哺乳呵护幼崽时驻足不动。“羸”:瘦弱。“豕”:猪。“孚”:禽鸟孵卵的精心。这里出现的一个“孚”字,同样是指“爱”。是指母猪对其小猪崽的爱护。即母猪哺乳小猪时的那种天性的母爱。“孚”的本义是母亲般的爱。“蹢”(di):蹄子,又通踯躅,徘徊不进的样子。“躅”:足迹。“羸豕孚踯躅”:是指羸弱的母猪在驻足不动的哺乳护爱着小猪。这是纺线女所看到的情景,而引起的伤怀。纺线女是触景伤情,这里依然是隐喻。这里的“见凶”,是指见到伤心或不幸的事。“凶”:指不幸。纺线女是触景勾起了自己的伤心或不幸的事情。是什么事情使防线女子见景伤怀呢?我们一步一步向下看,就看到了防线女子伤怀的事情。

    “包有鱼,无咎,不利宾。”

    这里的“包”通“庖”,即厨房。本段意思是:“厨房里有鱼,平平安安。但这鱼不是招待客人所备的。”那么厨房放鱼是何意呢?这是一种风俗习惯。上古“鱼”是生殖的象征。厨房里放鱼,通过本文来看,显然是祈求怀孕生子有关。“鱼”是祈福怀孕的象征。这里也是运用隐喻。

    “臀无肤,其行次且;厉,无大咎。”

    本段还是运用比喻以寓事理。通过屁股没有了皮肤的保护,而行走就困难来比喻道理。但结果是“厉,无大咎也。”只是遭受点磨难,没有大的过错。这是寓意婚后女子没有怀孕,是要遭受指责,但也算不了什么大过错。

    “包无鱼,起凶。”

    本段与第二段表示的意思相反,这里的“凶”是当“风波”讲,不是什么凶险之事。这是对比“包有鱼,无咎”来讲的。这里是隐喻因女子没有身孕,家庭为此出现了风波。本篇题目是“姤”,指婚姤。结婚后是要生儿育女,这是认为天经地义的大事,是农耕时代的传统观念。西周已是这种观念了,若婚后不能怀孕生子,势必这个家庭为此要起风波。

    “以杞包瓜,含章,有陨自天。”

    本段依然是比喻,以“包瓜”与“杞树”来寓意所述事情的道理。“包瓜”指匏瓜,今称葫芦。“含”:心里怀着,含在口里。“章”:显,表白。“含章”:指包瓜彰显着成熟美丽的花纹,这是象征那位曾伤怀的纺线女子有了身孕。“有陨自天”,这是指包瓜成熟忽然从天而降,即包瓜从杞树上落下来。瓜熟蒂落,象征防线女子产下子女。

    “姤其角,吝,无咎。”

    最后还是用比喻,这里的内容与题目是前后呼应。“角”:公性动物。“吝”:不好的事情,或耻辱。本句意思是“婚配如雄性,虽会出现问题,但没有咎害。”这里只是讲明问题,自己掌握而已,这里并没有下“凶”的结论,只是“吝”,且又“无咎”,看来这是属于道德规范里的自我调整问题。这里所反映的是,女性要合乎妇德,柔顺为美,而“壮”与“角”就不符合妇德及审美观了。

    本篇是讲述家庭妇女既要符合妇德,又不要太强盛。而本篇又是论述妇女的生育观,所反映了西周时期,对女性社会,地位,生育观的认识。特别是对女性已形成的道德观念,女性应柔与善,而不可“壮”与“角”。这些认为正是先儒的道德价值观,这正是农耕时代自然经济把男女分工定位到家庭内外,男主外,女主内的认识结果。这在《家人》篇里已有论述,而本篇所反映的主要是生育观。这种观念一直延续到今天。特别是后封建社会里,“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观念深入人心。婚后妇女若不能生育,既是莫大的耻辱和卑端,就更加没有社会地位,并受到家庭与社会的歧视。通过本篇反映了一个时代背景,种棉纺线,以家庭为经济单位,看来是个普遍现象。本篇描述的防线女,应是一个家庭的主妇,既拥有纺线的车子,也蓄养着母猪。这种家庭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耕时代里千千万万个相同的家庭,而不是贵族家庭,是一个农业生产的家庭。《周易》的时代至上世纪前半叶,这近乎三千年的时代里,就是这样千千万万普普通通的农村家庭,处于自然经济的支配中。就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大多数农村家庭有纺棉花的纺花车,也有少数的家庭有传统的手工织布机,多数的家庭会养上一头猪。本篇所描写坐在纺车前的女人,通过看见所养的母猪正在驻足不动的哺乳其小猪的情景而触景伤情,表明这位婚后的女子没有怀孕,才有所伤感。作者通过一连串的叙事与描写,塑造了一个鲜活的农耕时代家庭主妇形象。并通过比喻与象征手法,而对那位主妇的内心世界的细腻刻画,给读者美的精神享受,犹如美轮美奂的诗与画。用“包瓜”与“杞树”的比喻,以及“含章”与“有陨自天”的象征。表明曾触景伤怀的女子有了身孕并产下儿女,这对于那位纺线的伤感女子是多么的幸事与庆幸。而通过本篇也反映了,《周易》时代已经是成熟的封建地主生产关系,这里的女子应是一个自给自足的耕种家庭成员。

    总之,通过《姤》文来看,《姤》篇内容全用的是比喻象征手法。

    “系于金柅”,这是借用生活里的纺线车纺线与緾线的锭子来隐喻妇道规范。

    “见凶,羸豖孚踯蹢”,这句话虽然一样的是象征与暗示,暗示着篇中女主人公内心世界复杂的情怀。这表明作者对人物心理的动察与描述。不过是借着象征的手法,而不是直接的心理描述。女主人见景伤情,暗示着女主人的心事。

    “包有鱼,无咎,不利宾”,厨房里放上鱼,本身就是象征。鱼象征生殖。厨房里有鱼,象征女人有孕。

    “臀无肤,其行次且”(屁股上没了皮肤,行动就艰难),这是比喻,即隐喻着出现了问题,是什么问题呢?婚姤的女人没有怀孕。

    “包无鱼,起凶”,厨房里没有了鱼,起了风波。这是象征婚后的女人没有怀孕,家庭出现了风波。

    “以杞包瓜,含章有殒自天”,这是隐喻着婚姤的女人有了身孕,十月怀胎,终于生下儿子。

    “姤其角”,这是用雄性动物的角隐喻妇女不可过于强盛。

    《姤》文如诗的句子:

    系于金柅

    有攸往

    羸豕孚踯躅

    包有鱼

    不利宾

    臀无肤

    其行次且

    包无鱼

    起凶

    以杞包瓜

    含章

    有陨自天

    四十五、《周易》第四十五篇《萃》文,是为君子论述劳苦勤政,聚集贤能的道理

    (原文)

    “()萃:亨。

    王假有庙,利见大人,亨,利贞;用大牲,吉,利有攸往。有孚不终,乃乱乃萃。若号,一握为笑。勿恤,往,无咎。引吉,无咎,孚乃利用禴。萃如嗟如,无攸利。往,无咎,小吝。大吉,无咎。萃在位,无咎,匪孚,元永贞,悔亡。赍咨涕泆,无咎。”

    (译文)

    “四十五、劳苦勤政,通达顺利。

    君王凭借宗庙礼仪,利于贤德之人的会聚,亨通,有利于未来;即使用牛做祭品进行宗庙礼仪活动,是正当的,有利社会向前发展。若爱心不能坚持始终,将起纷乱和忧虑。若是发号施令一定遭受讥笑与耻辱。不要担忧,坚定爱民信念向前,就没有害咎。做好表率,没有咎害。有了爱,才有利于四时之祭。若只会忧虑叹息,能有什么利益可得呢?要有作为的向前,没有咎害,只有受到一些磨砺而已。迎得大的吉祥,是没有过失所得到的。在位能劳苦勤政,没有害咎;不失掉爱,自始至终应作为坚守正道为准则,灾祸就不会发生。忧虑叹息得落泪流涕,常存忧患意识,没有害咎。”

    (解读)

    “萃”:聚集。又通“悴”:劳苦。此篇里当劳苦讲,指在位者应劳苦勤政。

    “王假有庙,利见大人,亨,利贞;用大牲,吉,利有攸往。”

    “庙”:指宗庙;有才德人的处所;朝廷等意。本篇里应指宗庙,是王与诸侯祭祀祖先的庙堂。也是礼仪文化教化之地。”“大牲”:用牛做祭品。这是讲君王利用好宗庙祭祀这一礼俗文化活动,以此来教化和聚拢人心。但本篇的中心是讲在位者应忧思劳苦并以爱为行动准则。全篇并不是讲祭祀活动,这里是把宗庙礼仪作为教化和聚拢人心的一种文化活动,而不是如某些学者所说的是讲“祝占”的。本段意思是:“君王凭借宗庙礼仪活动,利于贤德之人的会聚,亨通,有利于未来;即使用牛做祭品进行宗庙礼仪活动,是正当的,有利社会向前发展。”

    “有孚不终,乃乱乃萃。若号,一握为笑。勿恤,往,无咎。”

    本段强调爱民若不能坚守始终(有孚不终),就要出现问题,就会带来纷乱和忧虑(乃乱乃萃),若发号施令(若号),一定会遭受讥笑(一握为笑)。不要担忧,坚定爱民信念向前,就没有害咎(勿恤,往,无咎)。这是讲爱民是否能够坚守的利害关系。

    “引吉,无咎,孚乃利用禴。

    “引”:带领,引导。“引吉,无咎”指在位者要带头做表率,就没有害咎。“禴”:四时之祭;或称薄祭。“孚乃利用禴”是说,有了爱民为根本,才利于四时之祭。这里表明在对宗庙祭祀礼仪活动的前提是爱民为根本,才能体现宗庙祭祀活动的意义。在古代祭祀宗庙是非常重要及重大的事情,更有其重要的政治意义。而作者强调的是君王要以爱民为根本,即百姓的事情做好了,利用宗庙祭祀活动才能起到更好的教化作用。相反“有孚不终”,既不关心百姓,却一味的搞祭祀宗庙的活动,那自然也不是什么好事情。

    “萃如嗟如,无攸利。往,无咎,小吝。”

    “萃如嗟如”:忧虑叹息状。本段这是讲,要积极地去作为,去干事,去解决实际问题。不可一味的束手无策,不可一味的只有叹息忧虑。要勇敢地面对问题,解决问题。这是为君子讲述既要有忧患意识,又要有积极地作为行动。

    “大吉,无咎。”

    这是承上面内容的进一步的论述。“大吉无咎”这是说,大的作为与成功的事情,是建立在努力与正确行为基础之上。上段是强调积极地去作为,而本段就是通过积极地作为,就迎来事业的成功。

    “萃在位,无咎,匪孚,元永贞,悔亡。”

    “萃在位”:在位置上应忧劳勤奋的工作。“匪”:非;不足。“匪孚”:不失掉爱。本段还是强调在位者(统治者)坚守爱民为本,有了爱民作为根本的行为准则,才没有灾祸发生,悔恨就消失了。

    “赍咨涕泆,无咎。”

    “赍(jī)咨”:悲叹之声。“涕泆”:眼泪鼻涕。本句话意思是“忧思叹息得落泪流涕,就没有过失”。这寓意着时刻要有忧患意识,才不会出现过失。

    本篇是讲述王者之道,王要勤劳忧思,既要勤政,又要把爱民作为根本,才不会有过失与灾祸。这无疑是先儒倡导的民本思想,再次说明儒学是《周易》作者创立的,而非是孔子创立。而本篇提到的“王假有庙”里的“庙”,反映了西周的宗庙文化。西周的宗庙祭祀,是最重要的礼仪。《仪礼》里有种种等级严格,程序繁琐的规定。宗庙祭祀非常隆重,场面盛大。周王主祭,诸侯助祭,济济多士分列,一切按部就班,响声沉重的镛钟,整齐舒缓的舞容,萧管编钟齐鸣,烟香缭绕烛光通明,人人肃穆无声。只有低沉凝练的歌声,祈祷祖先神明的福佑。《诗》里的“周颂”三十一篇,多数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如《清庙》、《维天之命》、《武》、《贲》、《我浆》等,都是祭祀文王的祭祷乐诗。我们知道了西周的宗庙礼仪,不难理解《周易》里说的“王假有庙”的道理了。让统治者凭借对宗庙祭祀礼仪的活动,来进行教化与聚拢人心,但更要体现在爱民这一宗旨与原则的基础上。而这里的宗庙活动,如同现在的国家,举行建国庆典那样,即使花费很多财力,目的是激励人民爱国与团结一心。

    本篇里的“一握为笑”,“萃如嗟如”,“赍咨涕泆”是运用比喻。

    《萃》文如诗的句子:

    王假有庙

    利见大人

    有孚不终

    乃乱乃萃

    若号m.zwWX.ORg

    一握为笑

    萃如嗟如

    无攸利

    四十六、《周易》第四十六篇《升》文,论述国家上升发展,是硬道理

    (原文)

    “()升,元亨,用见大人;勿恤,南征,吉。

    允升,大吉。孚乃利用禴,无咎。升虚邑。王用亨于歧山,吉,无咎。贞吉,升阶。冥升,利于不息之贞。”

    (译文)

    “四十六、上升发展,非常亨通的事情,并利于德行高尚之人的效力;不用担忧,向南方发展,吉祥。

    公平正义的发展上升,非常正确。把爱民作为根本,才利于四时之祭,没有过失。使那些落后空虚的城邑尽快发展上升起来。君王推行发展的方针措施,就通达顺利像拥有岐山那样吉祥而无咎害。前途光明,一步一步的上升发展。深谋远虑的思考,如何使国家发展上升,才有利于社会不停止的向前。”

    (解读)

    “升”:上升,升起。本篇题目立论的是“国家发展上升,是非常正确的事情,并有利于德行高尚的人出来效力,不用担忧,向南方开辟发展,正确。”这就是本篇的主题,发展才是硬道理。而且,目标是朝着南方开辟发展,这里的“南征吉”符合西周中期开辟发展的历史背景。

    “允升,大吉。”

    “允”:诚实,公平。这句话是说“公平正义的去发展上升,才是好事情。”这是承题目里的“南征吉”之意,所体现的是反对战争,应公平的去实现国家的发展与上升。

    “孚乃利用禴,无咎。”

    “孚”:爱。“禴”(yuè):四时之祭。

    本句依然是强调在发展过程中要以爱民为根本。本句是说“有了爱民作为根本,才有利于四时之祭,没有害咎。

    “升虚邑”。

    “虚”:空虚,不真实。“虚邑”:落后的城市或地区。本段虽三个字,但讲述了一个道理,这是说通过国家的发展上升,也就把那些落后的地方带动起来。

    “王用亨于歧山,吉,无咎。”

    本段是借喻,借历史事件来说明道理,是借周人拥有岐山(周人的发祥地)享有封国地位,说明周初得民心而使国力不断的发展壮大。因周人有了岐山才有了根基,才有后来的大发展。这是借周王拥有岐山,是爱民的结果,爱民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爱民是有利无害的事情。

    “贞吉,升阶。”

    “阶”:台阶。本句是说“前途吉祥,应一步一步的上升发展。这是用台阶来比喻,国家上升发展,会一步一个台阶的那样上升。

    “冥升,利于不息之贞。”

    “冥”:昏暗,深远,深思。“冥升”:其意指深谋远虑的思考如何使国家发展上升。“利于不息之贞”,其意是“有利于不停止的向前发展”。有了坚持爱民的基本原则,又有发展的思考规划,自然国家上升发展才不会停滞。

    本篇是阐述国家发展上升的道理,而中心是强调爱民作为立国的根本,才有利于大人的出现与效力,才有利于社会向前发展。

    本篇里的“王用亨于岐山”是借喻,“升阶”是比喻。

    《升》文如诗的句子:

    允升

    大吉

    升虚邑

    王用亨于歧山

    升阶

    冥升

    利于不息之贞

    四十七、《周易》第四十七篇《困》文,是为君子讲述迷恋华贵,枷锁牢狱的道理,即论述君子身处官道上被身份名位,荣华富贵诱惑而产生的祸福依存关系

    (原文)

    “()困,亨,贞大人吉,无咎,有言不信?

    臀困于株木,入于幽谷,三岁不觌。困于酒食,朱绂方来,利用享祀。征凶,无咎。困于石,据于蒺藜,入于其宫,不见其妻,凶。来徐徐,困于金车,吝,有终。劓刖,困于赤绂。乃徐有说,利用祭祀。困于葛藟,于臲卼。曰动,悔有悔,征,吉。”

    (原文)

    “四十七、能使处以困境险地,而转化为通达顺利,这是针对那些守正道的贤达的大人,才是吉祥而没有灾祸,有这种说法,岂能不相信吗?

    待屁股遭受到刑杖,又投入到昏暗的牢房,多年不得与亲人相见(这是被困于牢狱之灾)。而另一种困境之地,是处于上层的酒宴公务,身穿王公贵族身份的服饰,接待方国来宾,要利用好礼仪文化手段,而征伐,带来的凶险,也就不要怨咎。如同,绊着了石头,又按着了蒺藜,回到家里,不见了妻子,岂不是凶险了吗?前来总是懒慢之状,这是被豪华舒适的宝马香车所迷困,总舍不得离开这种享受。待到遭受割鼻断足之刑,正是迷困于身佩红色绶带的显位之中。后来慢慢脱离了那些迷困之地,缅怀祖先有了反躬自省。如同困于葛藤缠绕的危险之中,身在动荡不安的环境里,有所行动,就悔上加悔,应远离那些危险之地,才是吉祥。”

    (解读)

    “困”:困境,险地。本篇所立论的依然是忧患意识,为君子讲述的是不要迷困于荣华与显位之中。“困:亨,贞大人吉,无咎,有言不信”,就是本篇的立论,其意是“处以困境之地,能够摆脱,而转化为通达顺利,这是针对那些守正道的贤达的大人,才是吉祥而没有灾祸,有这种说法,岂能不相信吗?”

    “臀困于株木,入于幽谷,三岁不觌。”

    “株木”:没有枝叶的树枝。这里是指木杖刑具。“幽谷”:昏暗的牢房。“觌(dì)”:见,相见。本段是讲述被陷于牢狱的一种困境。这句话的意思是“屁股遭受到刑杖,又投入到昏暗的牢房,多年不得与亲人相见。”这寓意着等到灾祸临头,遭受到刑杖而陷入牢狱,一切不都晚了。这是给君子(贵族统治者)讲述的一种“困境”。这是让君子们警惕别被“困”到牢狱之中。

    “困于酒食,朱绂方来,利用享祀。征凶,无咎”

    “朱绂(fù):朱是指红色,绂是指系印章佩不同的丝带,绂的颜色不同官位品级不同。朱绂:是指品级最高的官阶。“方”:方国。“方来”:指异国的来使。本段是讲到的另一种“困境”,指上层的社交酒宴,使者接待的一种困境。而本段还讲到一种困境,即对“方国”应以礼乐教化手段感化他们,而不可用征伐的手段,如果征伐就会带来凶险。本段讲了不可受困于两种“困境”;一是受困于荣华与显位,二是外交上应采取礼仪教化,不可陷入征战的“困境”。

    “困于石,据于蒺藜,入于其宫,不见其妻,凶。”

    本段是运用比喻,寓意凶险真的来到了。“据”:按着。“蒺藜”:带刺的一种植物。本段意思是“绊着了石头,又按着了蒺藜,回到家里,不见了妻子,岂不是凶险了吗?”这是寓意灾祸真的来临了,这是承上面的意思,即预示着危险的来临。

    “来徐徐,困于金车,吝,有终。”

    “徐徐”:缓慢之意。“金车”:装饰有青铜的豪华车子,即贵族大夫级以上乘坐的车子。

    本段讲的又是一种会迷困其中而不能自拔的“困境”。本句是说“前来总是懒慢之状,这是被豪华舒适的饰金车子所迷困,总舍不得离开这种享受。”这是指陷入了一种荣华富贵的享乐之中所造成的一种“困境”。

    “劓刖,困于赤绂。乃徐有说,利用祭祀。”

    “劓刖(yìyuè)”:这是古代两种肉刑刑罚。“劓”是割去鼻子的刑罚,而“刖”则是断去足的刑罚。“赤绂”:指高官显位的身份。本段是讲因迷恋于高官显位及荣华富贵,而导致了割鼻断足的刑罚。“乃徐有说,利用祭祀”,这句是为君子指明了方向,其意是,终于慢慢(乃徐)脱离(说)了那些困境险地,转向对祖先缅怀,而以礼乐教化净化人心。这里的“利用祭祀”是指礼仪文化。这是告诫君子,别迷恋高官显位,要把心思用在礼乐教化之道上。

    “困于葛藟,于臲卼。曰动,悔有悔,征,吉。”

    最后是用葛藤来比喻身陷一种困绕中,这是寓意政治上的险境。“藟(lěi)”:一种似葛之物。“葛藟”:指互相缠绕的葛藤。“臲卼(nié,wù):动荡不安。本段是说“身困葛藤缠绕里,陷入动荡不安地环境里,有所行动,就悔上加悔,远离这种环境,吉祥。”这是用葛藤来比喻身陷一种缠绕不能脱身的官场险境。只有远离这种困境险地,才会转危为安。

    本篇是为君子讲述容易困于险境之地的几个方面,这都属于政治层面上的事情。主要是别迷恋高官厚禄与荣华富贵之中。通过举例讲述享受眼前的高官显位与荣华富贵,而不自省与自拔,灾祸就会降临。这是为君子讲述政治风险与谋略。在封建家长制的王国里,政治风险始终是无法避免的,上至君王,下至诸侯大夫,没有不潜在着风险。高高在上的王,可能某一时刻,会被推翻遭杀身之祸。而作为诸侯大夫,可能某一时刻里,而引来灾祸,身陷牢狱或杀头。所以,在王权时代里只有从政治上不断地取得政治经验,作为警示之言,来教育人们。如“不做高官不害怕,不享荣华心不惊”,来使迷恋高官显位者醒悟。但在王权时代里,而没有不向往高官显位,也没有不贪图荣华富贵的。前后封建时代做官的是一条高风险之路,也是一条容易腐化堕落贪婪享受的路径。一批批官员落马了,而另一批早已望眼欲穿的人等着跻身于官位。

    总之,本篇就是为做官者(君子)敲的警钟,让君子时刻心存忧患意识。

    《困》篇几乎全是隐喻。

    “臀困于株木,入于幽谷,三岁不觌”。这是用遭受到刑狱来隐喻政治仕途上凶险。

    “困于酒食”,“困于赤绂”,“困于金车”。这是隐喻着富贵,身份,地位三种诱惑,处理不当就会身陷刑狱。

    本篇中的“困于石,据于蒺藜”,“困于葛藟,于臲卼”。这是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来比喻。这正是借助于自然中具体存在的事物或情状来阐释抽象的道理。

    《困》文如诗的句子:

    臀困于株木

    入于幽谷

    三岁不觌

    困于酒食

    朱绂方来

    利用享祀

    困于石

    据于蒺藜

    入于其宫

    不见其妻

    来徐徐

    困于金车

    困于赤绂

    乃徐有说

    利用祭祀

    困于葛藟

    于臲卼周易归来的周易哲学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