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小屋 - 历史小说 - 周易哲学解读在线阅读 - 《周易集解》易说批判(六)

《周易集解》易说批判(六)

    四、《周易集解》对今本《周易·蒙》卦内容的诸家易说

    1.诸家易说

    (坎下艮上)蒙:亨。

    虞翻曰:艮三之二。亨谓二。震刚柔接,故“亨”。蒙亨,以通行时中也。

    干宝曰:蒙者,离宫阴也。世在四。八月之时,降阳布德,荠麦并生,而息来在寅,故“蒙”。于世为八月,于消息为正月卦也。正月之时,阳气上达,故屯为物之始生,蒙为物之稚也。施之于人,则童蒙也。敬得其运,虽蒙必亨,故曰“蒙亨”。此盖以寄成王之遭周公也。

    “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

    虞翻曰:童蒙谓五,艮为童蒙。我谓二也。震为动起,嫌求之五,故曰“匪我求童蒙”。五阴求阳,故“童蒙求我,志应也”。艮为求,二体师象,坎为经。谓礼有来学,无往教。

    “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

    崔觐曰:初筮,谓六五求决于九二。二则告之。再三渎,谓三应于上。四隔于三,与二为渎,故二“不告”也。渎,古黩字也。利贞。

    虞翻曰:二五失位,利变之正,故“利贞”。蒙以养正,圣功也。

    初六:发蒙,利用刑人,用说桎梏,以往吝。

    虞翻曰:发蒙之正,初为蒙始,而失其位。发蒙之正以成兑,兑为刑人,坤为用,故曰“利用刑人”矣。坎为穿木,震足艮手,互与坎连,故称“桎梏”。初发成兑,兑为说,坎象毁坏,故曰“用说桎梏”。之应历险,故“以往吝”。吝,小疵也。

    九二:包蒙,吉。纳妇,吉。子克家。

    虞翻曰:坤为包。应五据初,初与三四同体,包养四阴,故“包蒙,吉”。震刚为夫,伏巽为妇,二以刚接柔,故“纳妇,吉”。二称家。震,长子,主器者。纳妇成初。故有“子克家”也。

    六三:勿用娶女,见金夫,不有躬,无攸利。

    虞翻曰:谓三诫上也。金夫谓二。初发成兑,故三称“女”。兑为见。阳称金。震为夫。三逆乘二阳,所行不顺,为二所淫。上来之三,陟阴。故曰“勿用娶女,见金夫”矣。坤身称躬,三为二所乘,兑泽动下,不得之应,故“不有躬”。失位多凶,故“无攸利”也。

    六四:困蒙,吝。

    王弼曰:阳称实也。独远于阳,处两阴之中,暗莫之发,故曰“困蒙”也。困于蒙昧,不能比贤以发其志,亦鄙矣,故曰“吝”。

    六五:童蒙,吉。

    虞翻曰:艮为童蒙,处贵承上,有应于二,动而成巽,故“吉”也。

    上九:击蒙,不利为寇,利御寇。

    虞翻曰:体艮为手,故“击”。谓五巳变,上动成坎,称寇。而逆乘阳,故“不利为寇”矣。御,止也。此寇谓二。坎为寇,巽为高,艮为山,登山备下,顺有师象,故“利御寇”也。

    2、易说批判

    《周易集解》对今本《周易·蒙》卦爻辞所编汇的汉唐易说者共四家,其中还是汇编虞翻的注释最多,唯有“六四:困蒙,吝”这一爻辞则引用的是王弼的注释。

    《周易集解》一书是遵循前人的《易经》本编辑模式,即把属《易》经内容《易传》里的《彖》、《象》(大小象文)文附在今本《周易》每卦卦爻辞后面,所汇编的既对所谓的卦爻辞进行注释,又对附后的属《易传》文的注释。如对《蒙》卦里的“六四:困蒙,吝”后还附有“《象》曰:困蒙之吝,独远实也”。王弼的注释正是遵循“以经解经”的原则所作的注释。

    王弼的注释是:“阳称实也。独远于阳,处两阴之中,暗莫之发,故曰“困蒙”也。困于蒙昧,不能比贤以发其志,亦鄙矣,故曰"吝"”。

    现代对王弼的介绍,认为王弼是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及创始人之一,并认为是以老庄玄学(以“无”为本)解易的创始人,又认为是“义理派”的创始人。认为王弼是以玄学解释《周易》,及“义理派”创始人,这说法未必正确。王弼既不是“义理派”的创始人,也没有以玄学注释《周易》。若真是以老庄玄学注释《周易》,就更加错误了。王弼也不是“义理派”的创始人,而是遵循“以经解经”,即以《易经》里的《彖》、《象》文的注释原则而注释今本《周易》而已。正如在对“六四:困蒙,吝”的注释,是遵循《易传·象》文“《象》曰:困蒙之吝,独远实也”的说法而又进行一番的说法。从王弼的注释的“阳称实也。独远于阳,处两阴之中,暗莫之发,故曰“困蒙”也。困于蒙昧,不能比贤以发其志,亦鄙矣,故曰"吝"”的这种说法,遵循了《易传》阴阳、刚柔注释方法,却排斥的是“汉象数”注释方法。

    而虞翻注释,正如对虞翻的简介那样:“虞翻《周易注》集汉易之大成,其解《易》的主要方法是由孟喜、京房的卦气说和荀爽的乾坤升降说发展而成的卦变说。此外还有旁通说、互体说、爻辰说、半象说”。

    你若弄懂“汉象数易”,你就明白了虞翻所注释的来历说法了。但“汉象数易”是《周易》一书产生后所衍生出六十四卦符号卜筮工具和八卦取象筮法及数字爻题格式诸内容上所产生东西,反用于对《周易》文辞的注释,可想所做的注释岂能正确吗?

    如虞翻对所谓《蒙》卦爻辞“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的注释:“虞翻曰:童蒙谓五,艮为童蒙。我谓二也。震为动起,嫌求之五,故曰"匪我求童蒙"。五阴求阳,故"童蒙求我,志应也"。艮为求,二体师象,坎为经”。这说法能跟所注释的“文字”联系上吗?如何从“童蒙谓五,艮为童蒙。我谓二也。震为动起,嫌求之五”,而联系上“故曰"匪我求童蒙"”吗?这是解释吗?这种以“象数”解释法,让人看了岂不觉得很可笑吗?

    再如东晋干宝对“蒙:亨”(所谓卦辞)二字的注释:“干宝曰:蒙者,离宫阴也。世在四。八月之时,降阳布德,荠麦并生,而息来在寅,故“蒙”。于世为八月,于消息为正月卦也。正月之时,阳气上达,故屯为物之始生,蒙为物之稚也。施之于人,则童蒙也。敬得其运,虽蒙必亨,故曰"蒙亨"。此盖以寄成王之遭周公也。”

    要想明白干宝的说法,就要懂得西汉后期京房创的八卦纳甲筮法(成为后封建至今天算卦上的“正宗”),干宝注释里的说法就是按纳甲来说的(蒙者,离宫阴也。世在四),当然还有按消息卦阴阳升降的说法,再穿凿附会到“蒙亨”两字上。汉京房的八卦纳甲是通过已演变成一套卜筮工具的卦符号,又通过八卦分八宫,每宫按进六十四卦里的八个卦,每卦符号分六爻(纳甲算卦称的六爻八卦)纳入干支阴阳五行,再通过阴阳五行生克出“六亲”(模拟人生社会关系),以此模拟而妄想窥视人事吉凶上的“天机”。纳甲卜筮本是封建巫术迷信的产物,与《周易》并没有一点关系。可后来人也把纳甲卜筮上的东西用于对《周易》一书文辞的注释,真是愚昧无知之极。

    而对所谓《蒙》卦里爻辞,其它那些“象数”注释也就不必细说了。我们可通过对所谓《蒙》卦内容的注释,对比下面附录原创《周易·蒙》文的译解,就明白“象数”易学是个什么东西了。

    3、附录:

    (1).附录《周易·蒙》历史上的三种不同文本

    ①《周易·蒙》原创文本格式

    “()蒙,亨。

    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利贞。发蒙,利用刑人。用说桎梏,以往,吝。包蒙,吉。纳妇,吉。子克家。勿用取女,见金夫,不有躬,无攸利。困蒙,吝。童蒙,吉。击蒙,不利为寇,利御寇。”

    ②《周易·蒙》春秋文本格式

    ()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利贞。

    ()损:发蒙,利用刑人,用说桎梏,以往,吝。

    ()剥:包蒙,吉。纳妇,吉。子克家。

    ()蛊:勿用取女,见金夫,不有躬,无攸利。

    ()未济:困蒙,吝。

    ()师:童蒙,吉。

    ()涣:击蒙,不利为寇,利御寇。

    ③今本《周易·蒙》内容格式

    ()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利贞。

    初六:发蒙,利用刑人。用说桎梏,以往,吝。

    九二:包蒙,吉。纳妇,吉。子克家。

    六三:勿用取女,见金夫,不有躬,无攸利。

    六四:困蒙,吝。

    六五:童蒙,吉。

    上九:击蒙,不利为寇,利御寇。

    (2).附录《周易·蒙》原创文章译解

    (原文)

    “()蒙,亨。

    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利贞。发蒙,利用刑人。用说桎梏,以往,吝。包蒙,吉。纳妇,吉。子克家。勿用取女,见金夫,不有躬,无攸利。困蒙,吝。童蒙,吉。击蒙,不利为寇,利御寇。”

    (译文)

    四、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是正确之道。

    不是老师求教与童蒙,而是蒙童求教与师长。如同筮上讲的那样,第一次筮问,理应回答。如果一而再,再而三地没有礼貌,不恭敬地乱问,就不予回答。这是有利于培养儿童独立思考的正确施教方法。开始对儿童启蒙教育,有利的做法是树立典范,但也不能脱离管束。若不这样,任其发展下去,就大失所望。披戴上勇士的甲胄,这样的人有出息,娶妻吉顺,是男子成家立业的根本。勤勉的对儿童施教,培养武士精神。若不亲身施教,就没有什么好处。受困于蒙昧无知,就会有耻辱。从儿童开始启蒙教育,这是很正确的事情。让儿童披上皮甲,击打锻炼,目的不是为寇,而是抵御外侵,保家卫国。

    (解说)

    本篇是围绕着儿童教育这一内容展开的论述,内容也正是围绕着命题展开的论述。这一篇文章的理论观点,又有点象古希腊城邦时期培养儿童为战士的那种教育方法。但又不同于古希腊城邦制时期培养儿童成为武士的那种制度。而《蒙》篇只是一种教育理论。中国古代并没有像古希腊时期那样让儿童脱离家庭有国家来培养训练成战士的那种制度。

    “蒙”在甲骨文里的写法“”是上部像蒙着东西,如面罩或面具。其中有一只大眼睛,眼下有“人”形。“蒙”字的含义指草名,萌生,幼稚,覆盖,包裹等讲。而“蒙”的本义是勇士伪装或作战时穿的甲胄。此篇用“蒙”来寓意对儿童的启蒙教育,培养勇士精神。用现在的说法,就是爱国主义与军事主义的教育思想。

    本篇内容是围绕着“童蒙”教育这一问题的论述。即通过给儿童披蒙东西在游戏中所引发培养儿童武士精神。从发蒙,包蒙,金夫,击蒙。这是一个完整的内容情节。立论明确,是精心创作的。这种教育方法又体现了寓教于乐的效果。通过给儿童蒙上仿效战士作战的甲胄,来锻炼儿童的体魄和精神意志,从游戏中达到教育的目的性。这不仅仅是讲儿童的启蒙教育,其目的是在于政治。在当时能接受教育者是贵族家的子弟。《周易》一书的内容是针对君子讲述的政治策略。这里是让君子明白,从小对儿童进行军事教育。因为那时是个诸侯林立的时代,时刻是面临着弱肉强食的战争出现。从小培养儿童的战斗意志,正是那个时代的需要。

    本篇内容里第一段:“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利贞。”

    “匪”:不,不是。“求”:恳请,需要。“筮”:古代用蓍草占卜。“渎”:轻慢,不恭敬。

    本段的“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这句话是教育上的关键理念,用现在教育上的话去解读,其意是老师不要主动求着去教给学童什么,应是学童求问老师,学童有问题要请教老师的时候,老师才给他回答。否则老师不管学童爱听不爱听,用填鸭式强行知识灌输,学童就会越学越烦,没了学习的兴趣。学童有困惑不解的时候,有求知的欲望,这才是最佳的教育时机,效果也最好,这句话是古人的教育理念。因学童若能够主动去学习,就会很用心,就会不断进步。如果是被动的学习,就会越学越烦,产生抵触情绪,老师再怎么催促,学生也会当耳旁风,应付了事,慢慢养成了怠学心理,即使再花多的世间补习,学习进步效果不佳,因为他心没在这里。所以教育不应强加给学童,学童能够主动学习,主动向老师请教,才是最佳的学习状态。zWWx.org

    本段里“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这是讲老师与学生间教学互动问题,即讲究教育学童的方式方法。如学生第一次提问,老师就应给出问题的回答,答疑解惑是老师承担着传授知识与责任。老师在回答上很关键,既是让学童解开心中的疑惑,又能让学童获得知识的积累。

    这里"初筮告"喻学童第一次问,老师应回答解惑。如果是“再三渎,渎则不告”。即下次还来问同样的问题,并切是一而再,再而三地问这同一样的问题,那既是对老师的不恭敬了,也表明学童没认真用心听讲,老师就不能反复回答。因老师不再告诉这一问题,也是警告其听老师讲课时,就会认真去听讲了。

    本段讲的是,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使他们懂得道理,并培养他们认真听讲,并且有礼貌恭敬地提问。这段话又所体现的是,师道尊严的教育核心。不过这里,作者用了筮法上的一种说法,来做比喻,造成了后世的不少误解。

    “发蒙,利用刑人。用说桎梏,以往,吝。”

    “刑人”:指典型示范教育的意思。“说”:通脱。“桎梏(zhigu)”:一指镣铐;二指约束,阻止的意思。

    本段意思是:“开始对儿童启蒙教育,有利的做法是树立典范,但也不能脱离管束。若不这样,任其发展下去,就大失所望。”

    正如现在的父母对孩子的典范教育是考名牌学校及出国那样,而本篇里树立的是什么的典范呢?应是树立的尚武教育,或称军事主义教育。如同大集体生产队时代那种,在青年心目中树立起参军光荣,有出息的典范效应。

    “包蒙,吉。纳妇,吉。子克家。”

    本段意思是:“披戴上勇士的甲胄,这样的人有出息,娶妻吉顺,是男子成家立业的根本。”

    这里表明了一个尚武的时代,一方面是军功能够拓土开疆。即有军功的人能够得到封赏。这里的“包蒙,吉。纳妇吉。”如同毛时代,农村里的青年,当上兵是很光荣和有前途的事情,既不在田里种地了,也马上有人上门提亲了,娶个媳妇就顺顺利利的,在这种典范的树立下,多少农村青年梦想穿上绿军装。西周后期,是邦国林立,也是战争不断。当兵也可能给予政策上不少的好处,也就重视儿童的军事启蒙教育。

    “勿用取女,见金夫,不有躬,无攸利。”

    “勿”:勤勉。“用”:实行。“取”:取得。“女”:你;指受教育的儿童。“金夫”:勇士。

    这一段是说“要对儿童勤勉的进行施教,培养他们的勇士精神。”

    “见”:出现。“见金夫”:造就勇士。相反“若不能躬身施教,就没有什么好处(不有躬,无攸利)。”

    这是对君子讲的道理,使君子明白培养造就勇士成长对国家的重要性。

    “困蒙,吝。”

    “困”:受困。“困蒙”:受困于蒙昧无知。“吝”:耻辱。

    本段意思:“受困于蒙昧无知,就会有耻辱。”确实,百姓蒙昧无知,国家就不能发展与强盛;政治上蒙昧无知,就会迷信与落后。中国近代的历史上,因为蒙昧无知,不是上演过多少耻辱之事吗?

    “童蒙,吉。”

    本段意思:“从儿童开始启蒙教育,这是很正确的事情。”

    “击蒙,不利为寇,利御寇。”

    最后这段话最终指向目的,即政治目的。“让儿童披上皮甲,击打锻炼,目的不是为寇。而是有利抵御外侵,保家卫国。”

    这是“击蒙”的目的,让儿童从小锻炼成战士,而不是去发动战争,去为寇。这里是讲述正义的行为。

    《蒙》篇可以说是开天辟地儿童教育第一文章,因这是世界人类文明史上最早论述童蒙的教育问题。

    把《周易》说成是卜筮(算卦)之辞,或以“易数”之说去注释今本《周易》文辞,皆与《周易》本义是个风马牛不相及。周易归来的周易哲学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