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小屋 - 历史小说 - 1644英雄志在线阅读 - 第九章 南徐北王

第九章 南徐北王

    ……

    但刘廷夔却也不是一般人,他从小喜欢看杂书,对采矿冶金,建材铸造,虽然远远不如尤振武这个穿越者,但他也不是好糊弄的,面对尤振武的回答,他连续的发出疑问,差点问的尤振武露出破绽,亏的尤振武有些急智,身为矿业大学的高材生,涉猎的方面,总比刘廷夔多一些,几番腾挪,方才是圆满的回答了刘廷夔的问题。

    这中间,翟去病靠着大树,迷迷糊糊的睡着了,一来赶路累了,二来对《坤舆格致》和《火攻契要》没兴趣,也听不懂,他只知道,什么事情也难不住表哥;二叔尤见田却是仔细倾听,并且一直都在沉思---对于自生火铳的制造,对于坩埚,对于精铁,他心中的疑问和刘廷夔一样的多,听完振武的回答,他又多了一些想法。

    刘廷夔听完大为叹服。

    他起身向尤振武深深一辑,满是崇敬和敬佩的说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尤千户年纪轻轻,竟然知晓这么多,可叹廷夔虚过二十四,却也没有这般见识,实在是汗颜,请受廷夔一拜。”

    尤振武急忙起身还礼:“不敢当。”

    “不,你当的起啊。”刘廷夔道:“廷夔今日在道边拜你,来日怕得在中军大纛之下拜你了。”

    意指尤振武前途无量,未来必成大官。

    ……

    尤振武急忙上前,强拉着刘廷夔重新坐下,刘廷夔坐下,满眼钦佩,感叹的说道:“上一次令我茅塞顿开,恍然大悟,还是在葵心先生堂下听课之时……”请下载小说app爱读app阅读最新内容

    听到此,尤振武心中一动,问道:“可是王徵王葵心先生?”

    ---明末,面对建虏叛乱和流寇猖獗,内外交困的情况,许多有识之士痛定思痛,大力提倡实学,希望藉此富国强兵,这其中,两个人最有名,一个是徐光启,另一个是王徵,是为南徐北王。徐光启远在淞沪,且已经仙逝,但王徵却还尚在,而且就是陕西人。

    王徵,字良甫,号葵心,又号了一道人,明西安府泾阳县鲁桥镇温丰乡盈村

    人,

    王徵科举坎坷,一直到天启二年,52岁的他方才考中进士,先后任直隶广平府、杨州府官和山东按察司事监辽海军务。在扬州做官时,对魏忠贤的生祠,王徵和另一陕西三原人拒不朝拜,被当时人誉为“关西二劲”。

    崇祯四年,因为登莱叛乱,王徵被下狱,后赦归。因流寇猖獗,乃在地方募乡兵以自卫。其间讲学不断,亦大力传播天主教。

    王徵对明末西方科学技术传入中国起可重要作用。他早年喜爱古器和机械。出仕以前,研制过水力、风力和载重机械,写成《新制诸器图说》。后又与瑞士传教士邓玉函一起编译《远西奇器图说》,主要叙述西方古代和文艺复兴时期静力学知识和简单机械使用。

    《远西奇器图说》是中国第一本有关西方力学的编译著作。

    可惜的是,王徵的著作在当年并没有引起重视。

    崇祯十六年十月,李自成陷西安后,派人请王徵做官,王徵誓死不从,李自成大怒,欲杀王徵,被劝阻,王徵心知不能免,遂绝食,凡七日,于崇祯十七年三月初四日卒。

    历史上,王老先生和徐光启同为明末的“科学先贤”,但都不得志,尤振武穿越以来,一直绞尽脑汁,学以致用,想要将后世科学在这个时代施展,以挽救危局,逆转历史。

    但在他心中,更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传播科学,令科学的火苗,早一日在大明大地燃起。

    而要传播科学,就必然少不了王徵这样的科学大家。

    此外,尤振武擅长的只是矿业冶金,对于机械力学方面,并不在行,而机械力学对于军事建设,军器打造和军事建筑,十分的重要,如果能得到王徵这样的大家相助,必定可以事半功倍,所以,不论从长远的计划,还是从眼前的危局,如果能把王徵请到榆林,在讲学的同时,亦帮助榆林建设,那就是再好不过的一件事情了。

    但王徵是泾阳人,且致仕多年,七十二岁的老人,又和榆林没有渊源,想要把他请到榆林,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葵心先生,我早就仰慕了,可惜一直无缘相见……不知道葵心现在还讲学吗?”尤振武道。

    “不了,葵心先生已经七十有二,身子骨不如以前,这两年已经很少讲学,除非特别的理由,也很少见人了。”刘廷夔道。

    “可惜了……”尤振武叹。

    “尤千户想见葵心先生?”刘廷夔看出了尤振武的心思。

    尤振武点头。

    尤见田接口道:“不止他,我亦早想拜见葵心先生。泾阳乃是去往西安的必经之路,如果能在泾阳拜见葵心先生,倒也不虚此行了。”

    刘廷夔想了一下,说道:“今日和尤守备、尤千户相见,纵论火器,所获颇丰,廷夔也没有什么好报答的,这样吧,如果两位不嫌弃,廷夔愿跟随两位前往泾阳,葵心先生和家父有些交往,论起来,我是他半个学生,有我带路,纵是不见旁人,他也得见我们的。”

    尤振武大喜:“那就有劳右宾兄了。”

    刘廷夔,字右宾。

    尤见田也感谢。

    没有酒,于是尤振武和二叔尤见田都端起茶水,以茶代酒,向刘廷夔表示感谢。

    翟去病被惊醒了,坐起来,瞪着迷茫的眼睛:“怎么了?什么事这么高兴?”

    尤振武和刘廷夔都笑,尤见田抬腿蹬他一脚:“睡睡睡,就知道睡,还不快去给廷夔牵一匹好马?”

    ……

    于是快马加鞭,急往绥德。

    傍晚时分,就在绥德城门即将关闭之前,尤振武一行人强强进了绥德。

    作为地主,刘廷夔邀请他们到家中居住,尤见田有所犹豫,尤振武却是欣然答应---一来拜见刘父,尽晚辈之礼;二来也是观察绥德的军情和民情,未来一旦有变,流贼大军从西安杀来,绥德将是榆林之前的最后一道屏障。因此,熟悉绥德十分重要。

    于是,尤振武和二叔,去病去往刘家。

    作为绥德大儒,刘家也算是绥德本地的名门望族,前后大院,三进三出,刘家老爷子刘彝鼎这些年已经不怎么出来见客了,但听儿子说,来了榆林的贵客,他还是出来相见。

    宾主尽欢。

    尤振武对老爷子的印象非常好,虽然年近古稀,身子骨已经不行,但说到眼下的局势,说到河南的流贼,说到辽东的建虏,依然是激动不已,口喊杀贼。翟去病大声附和,又恰到好处的说了一番好话,巧妙的为老爷子带上了一顶高帽。

    老爷子笑的合不拢嘴:“好好,就数你好。”

    转对刘廷夔说道:“你去泾阳的事,我准了,见了葵心先生,代我向他问好。”

    ……

    第二日清晨,尤家一行早早动身,连着刘廷夔,往西安而去。

    沿着官道,一路要经过绥德州,清涧县,延川县,延安府,甘泉,洛川,黄陵,耀州,富平,三原,泾阳,咸阳,最后到西安府。

    尤振武一边走一边看,不时还会取出纸笔,详细的记录。

    看城池,看地形,看军情,思索战事发生之后,可以扼守的据点。

    此外还有最最重要的一点,看民生。

    自崇祯元年以来,或者说,唐宋以后,关中的条件就变的恶劣,无法承载过多的人口,也就不再适合作为国都之所,不过总体来说,陕西关中依然还是富饶地,但因为小冰河气候,到了明末时,陕西陷入了巨大的灾荒之中,当然了,不止是陕西,整个大明从南到北,都陷入了极端气候和无穷无尽的灾乱之中。

    史书上三个字:“人相食”。

    明末陕西旱灾不断,其中灾情最严重、持续时间最长的两次,分别是“天启二年至思宗崇祯二年,大旱不雨”,“崇祯十三年河南陕西大旱,斗米千钱,人相食。草木皆尽。”

    因为这两次大旱灾,民不得生,灾民揭竿而起,第一次引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事,第二次则使刚刚平息的局面,忽然又演变成了大乱。

    现在是崇祯十六年,灾情已经有所缓解,但道路的白骨依然可见,食不果腹,衣不遮体,依然是百姓的常态,可谓是民生艰辛,苦不堪言,尤振武默默看着,心痛的快要缩成一团。

    ---不经历乱世,不亲眼目睹,就无法理解史书记载的残酷。

    人相食三个字简简单单,但却重逾千斤。

    天灾是不可避免的,人们能做的,就是丰年仓储,灾年赈济,大明的问题就在于,丰年也只是勉勉强强,到了灾年,那就空仓空府、无计可施了,归根结底,还是大明的财税制度出了大问题,明太祖朱元璋创立明朝,赋税采用最低标准,各省各府定量收取,官员俸禄微薄,士兵用卫所,又因为极端厌商,将商人定为贱籍,商业税几乎没有,他妄想用极少的银钱,维持一个庞大帝国的存在。

    这一点,从根子上就错了。一来违反人性,充满小农思想;二来走了回头路,缺乏长远的眼光,若不是张居正财税改革,说不定都熬不到崇祯年……韭菜东南生的1644英雄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