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小屋 - 都市小说 - 侍妾在线阅读 - 第235章

第235章

    两人走出客栈,就近一家成衣店,顾如约估量男孩身高,挑了两身衣裳。

    顾如约和容安买回新衣裳,柴房里,沉香端一盆干净的水为男孩冲洗身体,顾如约把衣裳放在凳子上。

    男孩洗完澡,换上新衣裳,沉香领着他去见王妃。

    顾如约招呼,“过来,我看看衣衫合不合身。”

    男孩头一次穿这么好料子的新衣裳,有点拘束,两手直扯衣襟,顾如约看男孩脸洗干净,长相虎头虎脑,眼睛又黑又圆,肤色微黑,很精神。

    说;“人是衣裳马是鞍。”

    这一拾掇,男孩像换了个人似的,这那还是小乞丐。

    顾如约把顺便买的油纸包的几个包子递给他,“没吃早饭?”

    “嗯”

    男孩接过,打开油纸包,拿过一个包子,两口就吃下去,说;“真香!”

    沉香给他倒了一杯热茶,男孩吃完包子,喝热茶水,吃饱喝足,刚要用袖子抹嘴,一下想起穿的新衣裳,沉香递给他一个湿手巾,他擦了手。

    顾如约问;“你有名字吗?”

    男孩摇头,“没有,他们都叫我小要饭的、野种。”

    “你姓什么知道吗?”

    男孩咬着嘴唇摇摇头,“不知道。”

    顾如约收下他,可他不能跟萧逸姓,萧姓是皇族,不是谁人能随便姓的,还是让这个孩子跟自己姓,说:“你不知道自己姓什么,叫什么名字,我为你取个名字,我有个弟弟,比你大,叫顾迟,你就叫顾辞。”

    沉香在一旁推他,“还不快谢王妃。”

    沉香为他洗澡时,已经告诉了顾如约的身份,这个男孩跟着王妃,以后何愁不是荣华富贵。

    男孩跪下叩了三个头,高兴地说:“顾辞拜见王妃姐姐。”

    容安正好进来,微笑说:“这孩子倒挺机灵,是个有造化的。”

    顾辞有这个王妃姐姐,日后前途无量。

    顾辞爬起来,问;“王妃姐姐,我们要去哪里?”

    “我们去西北。”

    容安说;“王妃,时辰不早了,我们赶路吧!”

    客栈掌柜的,掌柜的娘子,伙计都被官府带走了,有个打杂的男仆,顾如约交代他看客栈。

    一行人继续往西北走,顾辞跟顾如约和沉香乘坐马车。

    在客栈耽误了时辰,出了县城,太阳已经在正中。

    天黑之前要赶到下一个驿馆,加紧赶路。

    县城外官道上偶尔有车马经过,行人不多,容安吩咐车夫,快马加鞭。

    一路没停歇,日头西坠,顾如约让沉香拿出攒盒,攒盒里装的点心,递给骑马的容安、辛驳和侍卫们分吃。

    马车里,顾如约把一个攒盒放在腿上,打开垫着手绢先拿了一块点心给顾辞,“饿了吧!”

    像顾辞这样的半大孩子饭量大。

    顾辞没接,说;“王妃姐姐先吃。”

    顾如约看他懂事,很喜欢,“吃吧,这还有。”

    顾达这才接了。

    顾如约吃了一块点心,沉香吃了两块,顾辞把剩下的全吃了,舔舔嘴。

    马车继续行驶,太阳落了,往西北走,夜晚的气温低,夜晚官道上没车马行人,顾如约卷起车窗帘,月亮初升,照在官道两旁的田野,顾如约看田地里的庄稼低矮,清明后,西北地方少雨。

    月挂中天,四周静谧,只听见马蹄声,马车里顾辞靠在座椅上睡着了,沉香靠在一侧车壁迷糊。

    顾如约看见月光下一片田地中间青砖院墙,驿馆到了。

    这个驿馆离县城远,条件简陋,驿丞从被窝里被叫醒,没想到这么晚还有官员经过。

    容安一行人没吃饭,驿丞亲自到厨房,大半夜的厨房有一盆煮熟的玉米,端给容安和侍卫们吃。

    顾如约把车上的顾辞叫醒,容安问她们吃不吃玉米,三个人只想睡觉。

    次日一大早,驿丞叫厨役张罗了两桌饭菜,容安等人吃过早饭,离开驿馆,继续赶路。

    一路顺利,没出什么意外状况。

    又走了十几日,到了顾如约住过的小山村山脚下,马车停住,顾如约有要事要办,对辛驳说:“你带着沉香和顾辞上山,在村里等我,等我办完事,回来找你们。”

    顾辞说;“姐,我也跟你们去。”

    容安说;“让他跟着去吧,带上他,减少别人对我们的怀疑,”

    顾如约说;“你跟着我,要听我的话,不能乱跑。”

    “我知道了,姐。”

    顾辞一口一个姐,叫得亲近。

    几个人分成两路,辛驳跟沉香上山,顾如约跟容安去朔东镇私塾。

    来到最西北,这里是镇西侯施宗彦的属地,两人加倍小心。

    到朔东镇已经是傍晚了,顾如约路上已经想好,撩开门帘,对容安说;“我们先去学堂见长生,然后在附近找个客栈住下。”

    这个靠北的镇,是军事重镇,镇外有驻军,西北军的兵营。

    上年住在西北时,西北镇西侯的军队跟朝廷军队开战,战后这里满街的逃难百姓,缺衣少食,现在街上已经看不见逃难的百姓,一切恢复正常。

    百姓安居乐业,朔东镇一派宁静祥和。

    街上往来的人脚步匆匆,做工的人下工往家赶,街上的车马多起来。

    私塾门口走出三三两两的学生,本县城的学生散学回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