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083
蒙学的内容。 王安接过书单念给新君听。 “、、、、。” 朱由校点点头,看来孙如游是很务实的人。 孙如游接着解释, “这几本背会了,大部分的字就认得差不多了。以后再学圣人言, 也就有了基础。臣几日回府为陛下再准备一些字帖。” 朱由校看孙尚书很认真要去做给自己启蒙的事情,不忍他在这方面多费精力,就拦住他说:“孙卿你还要忙着皇祖父和父皇的丧事,这字帖的事情就交给内臣王安去挑选。他是先皇伴读,以后是司礼监掌印太监和掌管东厂的人, 也是朕信得着的人。” 孙如游赶紧对王安施礼,口称以后要多麻烦内相了。 朱由校看着堂堂礼部尚书先与太监施礼,心里微叹这大明的宦官也该收拾收拾了。 夜里又起来折腾了三次的跪灵、上香,到了天亮的时候,宗室里轮派的守灵的人,各个都挂着黑眼圈,朱由校也未能避免。 可是别人能回去休息 ,他还得撑着在内书房见大臣。 英国公张惟贤在世子带着京城勋贵子弟出京后,到皇宫与新君复命。 “陛下,勋贵子弟多有不想去洛阳的,但听说不去就要捆去军营,今晨如数都离京了。” 朱由校嗤笑,“有得怕就好。麻烦英国公派几个亲卫去洛阳城门等着,凡是没跟上世子、及时赶到洛阳的,都去军营里当军卒练半年。” “遵旨。” “京中勋贵还能骑马领兵,也拜托国公将他们操练起来。萨尔浒战败,建奴得了大明的军资,明年不会太平的。军中得用的将领所余也不多了,要是启用新一代补充,也要早早准备,不知道建奴会不会容我们过个太平年。” 张惟贤知道朱由校的不是危言耸听,建奴今冬肯定会对广宁用兵的,若是京营能交托出去,他准备自己上阵。 “陛下,臣请旨领军去驰援广宁。” 朱由校摇头,示意王安去把守书房的门口。 “英国公,朕不瞒你,朕心里有准备丢了广宁的。失去广宁不要紧,还有山海关做京师屏障。但是国公要是有什么闪失,京师就会立即乱起来了。” 张惟贤一愣,起身施礼,“臣何德何能得陛下如此重视。依臣看边关将士的军饷充足、军备跟的上,还是可以与建奴再战。” 朱由校再度摇头,“丢了广宁不要紧,以后还会再夺回来。但是广宁能不能守住,朕最担心的是怕有畏惧建奴势大的汉奸做内应,这样就会令守城的将士腹背受敌。朕昨日令兵部崔尚书和给事中杨涟整理辽东镇的军情。三日内报上结果,到时你过来一起参详,看派什么人增补辽东适合,再一个就是避免出现汉奸混到城里作乱了。” 张惟贤偏偏点头。他看着眼前新君,真不像从来没接触外事和朝政的。 朱由校继续说道:“至于军饷的事情你放心,只有多没有少的。皇家宗室那么多的郡王,御史弹劾也不是一次两次,‘以罚代杀’,朕会让他们为以前的行为付出足够的代价。” 张惟贤看着眼前胸有成竹的新君提醒道:“只怕到时候宗室会有意见的。” “大明都快要完蛋了,他们还要有意见?那他们就到山海关外、去广宁的第一线充军。” 王安站在内书房的门口,还是听得清楚新君和英国公的对话。想到昨天福王为生母出头落得的下场,想到往日里被御史弹劾的那些宗室,果然是他们胡作非为的报应来到了吗? 吏部尚书周嘉漠揣着自己的折子过来内书房。按照流程他应该先将折子送内阁、然后等内阁“票拟”后再送到司礼监,皇帝或是自己看或是如果司礼监“批红”返回来。但是各地都缺人手太多,要是能早一天填补一些人,也能够早点让朝廷回府转动。 但是内阁首辅方从哲告病要休息一日,韩爌卧病,刘一燝在忙着先帝的丧事。自己把折子送到内阁去等票拟,还不知道要等多久才能送到御前。索性自己先送去御前与新君看看。 他远远看到内书房门前是王安在把门,立即就站住了不再往前去。王安也在看到他之后,略略点头示意他等等。 周嘉漠就在心里猜想,新君这是在见谁呢?还要把王安打发出来守门。 张惟贤见新君是决心已经定下了,立即就表态。 “臣愿意跟随陛下,哪怕是再来一场靖难。” 朱由校立即就明白不仅是自己,张惟贤也看透彻了大明的财政,是再也负担不起供养朱家宗亲的重担了。 这都是朱元璋操/蛋的宗室供养规定造成的恶果。 他给大明的官员当长工对待,制定了最低的薪俸。可是给他的儿孙制定的薪俸令人咂舌。比如成年的皇子被封为亲王后,年俸禄为万石,是最高官员的近七倍,这还不包括几十万银两修建的王府、赏赐的土地还有大量就藩时候的各种赏赐。 不仅如此,每一个皇族成员,从出生就按身份配置各种服侍人员的开支,也由朝廷负责。男子十岁就可以享受俸禄,等到了成人要结婚的时候,房屋、结婚费用全是朝廷承担,连丧葬费也由朝廷出。 皇族不事生产,他们唯一能做的事情就生!生!生! 亲王嫡长子世袭,其余各子为郡王;郡王嫡长子世袭,其余为镇国将军。一个镇国将军仅年俸就是一千石。 镇国将军之下有辅国将军、奉国将军、镇国中尉、辅国中尉,最后是世袭的奉国中尉不再递减了。 只要大明王朝在,朱家的子孙就可以永远从朝廷领到一份俸禄。 可是朱元璋没有想过,大明立朝的时候,洪武年间只有五十八人的宗室,到了永乐年间是一百二十七人,这尚属正常。到了开国一百八十五年后的嘉靖三十二年就增至19611人。但是仅仅过了五十三年,到了万历三十二年就激增到了8万多人。而这个人数还是不包括那些世袭中尉爵位的宗室子弟。 这么多的亲王、郡王和将军,到了二百五十多年后,已经是朝廷每年递增的、最大的负担了。 更糟糕的是一旦藩王向皇帝哭穷,都能得到额外的补贴。小的是所在地的一年商税,大的就是一地永久的商税。 像福王额外得的那些,涉及了九边的军饷来源,就动摇了朝廷的根本。大明朝的衰败实际是从这三十年不上朝、把国有资产变成私人财富的万历帝开始。 幸好万历帝给自己的爱子福王增发补贴前,记得先给其他王府进行过一次减俸,不然大明这架破马车,可能早就因为载不动庞大的朱家子孙散架子了。 “陛下准备怎么做呢?”张惟贤头一次开始积极地关注朝政。 “只